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业内动态 > 行业新闻

 

    银行若不能够在信用风险浮出水面之前及时解决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的问题,其长期的赢利能力将会遭到削弱。随着改制后银行和未改制银行之间的两极分化趋势日益严重,银行业整合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然而,在信用周期最终逆转之前,彻底洗牌的局面很难出现。届时,那些准备充分并有长远眼光的银行会得到回报。

  中国的银行业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受政府支持的强有力的金融业重组、不断改善的监管和金融基础设施、境外股权战略投资、公开上市、行业整合以及有利的国内经济状况,使得整个银行业受益匪浅。为了更好地理解市场动向,继2006年2月份推出首份研究报告之后,标准普尔针对中国50大商业银行展开了第二次调查研究。这些银行2006年年底的资产合计占中国银行体系的74.83%。

  研究结果:前方挑战重重

  在过去两年,中国50大商业银行的状况(基于资产规模)得到很大的改观。由于政府牵头对小型金融机构进行整合,农村商业银行首次出现在中国50大商业银行中。银行的透明度也有所提高。具有现成可用财务数据的银行从34家增加到41家。但是,未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质量仍普遍较差。

  中国50大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大幅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净利息收入的快速膨胀,手续费以及佣金收入急剧增长,成本效益的不断改善,以及有利的信用成本。但是不断攀升的利润率掩盖了改制后银行和未改制银行之间的两极分化,亦导致银行家在评价快速增长的贷款信用风险时往往过于乐观。

  银行贷款的急速增长表明,许多银行更看重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张,而不是强化资本。银行需要谨慎行事来平衡短期利润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盲目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持续发展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中根深蒂固的问题。而不恰当的股东和管理层激励机制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部分原因。

  从长期来看,整个银行业要维持现有的低信用成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虽有很大提高,但仍不充足。如果本调查涉及的银行拨备足够的准备金来覆盖潜在的信用成本,整体来说,它们可能在2006年充其量实现了收支持平。

  从财务状况,或更重要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来看,改制后银行和未改制银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尽管主要上市银行在建立合理的公司结构、加强内控以及维持财务纪律方面卓有成效,但很多未上市银行的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当信用周期最终逆转,愈演愈烈的两极分化可能威胁到银行体系的稳定。

  业务状况千差万别

  中国50大商业银行在业务状况方面差别极大(图表1)。大型银行受惠于早已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网络以及占整个银行体系资产55%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其经营灵活性则受制于政府干预和不时施加的不利影响。

  规模更小一些的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更为灵活。这些银行具有精干的全国性网络,从而能够有效参与存贷款的竞争,它们拥有整个银行体系约11%的资产。

  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业务状况差别很大,主要取决于所在地。与更大规模的银行相比,区域性商业银行普遍表现为知名度较差,客户基础有限,有经验的人才不足,以及松散的公司治理和内控。区域性商业银行需要开创特色业务,以便有效地与大型银行竞争。

  中国50大商业银行的业务多元化程度不高,公司贷款的规模远超过零售贷款,利息收入占收入的绝对主导地位,但是一些较大银行已经在致力于业务多元化。与国外同类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的比例要低得多。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在现有的广大客户基础上,通过促销其他产品或收费服务来拓展收入来源。

  信息风险仍偏高

  会计和信息披露在近年来得到逐步改善。财政部在2006年公布了新的中国会计准则,该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水平亦有所提升。

  从可靠性和透明性方面来看,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是可接受的。国内上市的银行依据2006年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通常亦自愿发布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报表,并由信誉可靠的国际性公司对其进行审计。在境外上市的银行则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披露年报。尽管如此,上市公司的信息风险仍偏高,很多上市银行仅满足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

  大多数未上市银行仍沿用2001年公布的旧版中国会计准则,该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别很大。这些银行的信息披露尽管也有提高,普遍水平还是较差。不同银行的披露水准也千差万别,很多银行的年报对公众来说不易获得。即使银行有时公布了年报或财务报表,一般也比较滞后,而且所包含资料有限,并侧重于银行已改良和达标的方面。对于存在的问题,不是避而不谈,便是简单带过,而财务报表注释亦多为从简。此外,银行通常也不会充分解释或披露与上一年数字的差别或会计政策的调整,并采用各种技巧来润饰赢利数据。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用贷款损失费用直接冲抵所有者权益,而不是计入费用或损失项目。

  市场地位:竞争压力加剧整合

  中国公众对大型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具有很强的信任,这使这些银行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融资并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大型银行较低的融资成本、稳固客户基础以及覆盖全国的网络,使得它们在发展消费贷款和收费服务方面也处于有利的位置。但是复杂的经营层次、低效的分支网络以及由来已久的人员过剩,则阻碍了它们的竞争效率,不过一些银行正在努力克服这些缺陷。大型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在信用卡和理财等新的增长领域将其潜能转化为现实的主导地位。

  规模小一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公司银行业务中与大型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不过,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中期内这一策略的可行性可能会下降。然而,由于已经大体具备了规模经济,并普遍拥有较好的品牌认知度,这些中型银行已经拥有进军零售银行业务的基础条件。一些股份制银行已建立起强大的信用卡业务,还有一些正在雄心万状地开展住房贷款业务,尽管其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仍很有限。

  区域性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上述国内领军者和外国银行的激烈竞争。在这类银行中,持有全国性牌照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处富饶地区的主要城市商业银行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他们往往是外资青睐的对象。无论是以资本形式还是技术形式,外国投资都将有助于改善这些银行的竞争力。

  位处二三线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面临重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开发出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的可行业务模式——这些企业的信用风险通常高于大企业和大客户。实力更强的银行正在逐步吞并那些财务状况差或业务分散的小型城商行。随着已经改制的大型银行的竞争力与日俱增,整合步伐预计会加快。农村商业银行受到的市场竞争压力相对会少一些,但是它们遇到的挑战是尽快提高对农户和当地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定价的能力。

  公司治理:已有进步但改善空间仍很大

  在中国50大商业银行中,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内控方面差异很大。上市银行(4家大型银行、7家股份制银行、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改制后的银行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引入财务约束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进步。但许多区域性商业银行,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仍然处于改革的初级阶段。

  多数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改革力度要大于区域性商业银行,它们已经建立起与最佳惯例一致的公司治理框架,并积极地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但目前仍在进行重组,并计划在一两年内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是个例外。

  然而,道德风险可能会妨碍高水平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对于大型银行尤为如此。虽然拯救陷入困境的大型银行是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前提,但如果政府不能清晰界定自身作为所有者、监管者以及最终贷款人的角色,道德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

  由于采用了更为集中的内审和贷款审批程序,逐步引进了双重汇报结构,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能力业已取得稳步提高,但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仍很大。

  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来说,公司治理改革更为复杂。受机构整合和新股东入股的影响,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在进一步分散,然而,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仍然较高。由于担心地方政府会介入要求银行支持一些无经济效益的政绩工程,私人股东也往往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而不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由于公司治理水平低且缺乏制衡机制,很多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给股东或其他关联方的贷款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采取鼓励上市等举措,该领域存在的潜在利益冲突有望得到逐步缓解。

  快速提升的赢利能力掩盖了潜在问题

  自2004年以来,中国50大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图表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净利息收益率上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飞速增长、成本效益比率有所改善,尤其是随着企业偿付债务能力与日俱增而低企的信用成本。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税率会从33%下降到25%,这应该会进一步提升银行赢利能力。不良资产大幅减少,资本基础进一步强化,基准利差扩大,以及银行积极发放中长期贷款,都是导致净利息收益率进一步上升的原因。本次调查所涉及的41家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自2004年的0.35%上升到2006年0.65%。

  中国银行业的赢利能力尽管有所提高,但较之其他新兴市场仍显不足,而且赢利能力的改善趋势不大可能长期维持。虽然手续费收入有望在中期内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但银行要长期维持当前的低信用成本并非易事。中国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尽管在提高,但从国内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大型银行的历史信贷损失数据来看,依然不充足。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主要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从2004年底的14.2%上升到2006年底的34.3%。

  标准普尔估计中国企业的总体信用状况现在仍在投资级别以下。获“BB”评级的全球企业的10年累积平均违约率的最新数据为17.45%。若以这一数字作为参照,我们可以算出这些银行的信用成本对平均资产的比率应在0.86%左右。大型银行的历史平均信用损失率更高,在1999年到2006年之间约为1.41%,这表明中国企业总体信用状况可能接近于“BB-”级别。与之相对应,上述41家银行在2006年实际拨备的信用成本异常低,仅为0.39%,这一数字恐怕难以持续。如果这50大银行都提足拨备以抵补潜在的信用成本,那么在2006年,它们充其量只能够勉强实现赢利。

  银行间的赢利水平差别很大。改制后的大型银行仍是其中赢利能力最高的一群,2006年平均资产回报率为0.81%(图表3)。相对规模较小的银行,大型银行更多地受益于较高水平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10.4%)。中国农业银行表现最差,平均资产回报率仅为0.11%。

  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相对较低,在2006年为2.3%。这主要是由于大城市客户存款水平较高,好贷款的竞争又非常激烈,导致贷存比率较低。但另一方面,这些银行良好的成本效益比(2006年平均经营成本对收入比率为34.8%)抵消了这一劣势。与之相反,农村商业银行在2006年的净利息收益率虽然高达2.8%,但更高的成本收入比率(43%)和更重的拨备负担几乎完全抹杀了净利息收益率较高的有利影响。

  从短期到中期来看,大型银行应该会继续保持稳固的赢利能力,这主要是在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长的情形下,这些银行将受惠于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持续增长势头,以及低成本存款的不断增长。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赢利水平的差异可能会缩小,2006年的差异主要是源于两类银行在拨备上的不同取向。

  区域性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的业绩差距可能会进一步加大。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很多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将被迫拨备更多的准备金,以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问题。由于这些银行受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与更大的银行相比,它们不得不自食其力。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各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差很大,但近年来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情况普遍有所改善。促使银行业资产质量普遍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推进的金融改革和不断改善的企业经营状况。此外,信用意识和风险管理不断加强,政府债券和国外债券的比重增加,以及较低风险的消费信贷的逐步增长,也有正面影响。但是,贷款的快速增长有可能会破坏资产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各家银行自身披露的不良资产率从0.84%到24.2%不等(图表4)。改制后的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优于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地理位置相关。位处沿海富裕地区的银行,尤其是位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福建的银行,其不良资产率通常要低于那些内地的区域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则与二三线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接近。各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普遍大幅改善,但中国农业银行是个例外,其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仅有小幅提高,从2004年底的2%左右提升到2006年的4.85%。

  大量的关注类贷款(潜在的质量较差贷款)仍然是一个问题。2006年底,关注类贷款占改制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8.78%和2.79%。

  资本实力仍低于国际标准水平

  在经历了多轮财务重组和首次公开募股之后,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总体有所提高,但按照国际标准来看依然较弱,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银行资产质量较差、内生资本能力偏低,以及资产规模迅速扩张。贷款损失拨备不足导致的账面利润率过高,也有损于银行留存盈余的能力。2006年底,本次调查所涉及的41家银行的调整后股东权益与调整后资产的平均比率约为5%,比2004年底的3.6%有所提升。

  50大银行的资本实力差别很大。已经改革的四家大型银行从政府注资、出售不良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大规模的IPO中受益匪浅。这些改革措施亦有助于改善银行经营业绩,从而间接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农业银行和6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仍然较差,并在2006年继续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其资产增长过快。中国光大银行2006年调整后股东权益比率(对无形资产进行相应调整后)为负数。即将进行的政府注资有望提升光大银行这一比率,使之与其他改革后的银行看齐。

  调整后总股权与总资产的比率未能考虑准备金不足的因素,因此容易产生误导; 以不良资产净值与股东权益的比率来计,较小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与农村商业银行一样脆弱。

  小银行面临流动性挑战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收紧存款准备金要求,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体系的融资状况与流动性仍保持充足。2006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其总资产的比率为51%(2004年该比率为60%),存贷比为61%(2004年该比率为70%)。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期的贷款与总资产的比率为62%,存贷比为71%;区域性商业银行同期贷款与资产比率和存贷比分别为52%和76%,这表明一些小银行可能更多地依赖客户存款之外的融资渠道。

  以上比率的差异主要反映了公众对银行的信任程度不同。大型银行由于受到公众的信任,流动性状况明显更强。尽管小银行的相关比率可能接近甚至好于大型银行,公众对于小型金融机构,尤其是城市或农村商业银行的信任程度仍要低于大型银行。负面的消息或者传言会对这些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造成较大的冲击。

  随着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提高以及零售存款客户将资金分散投资到其他金融资产,一些规模更小的银行,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可能会在中期面临流动性管理方面的挑战。2006年9月底,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只有11.4%。2007年9月16日,人民银行将该比率上调至12.5%。这意味着小规模银行必须对资产组合进行重大调整(包括约束贷款增长)。这些银行对于定期存款或非核心资金的依赖性日益增长,可能会使净利差进一步下滑。

信息来源:商务周刊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49号7号楼4层  邮编:100080
电话:010-82622979   传真:010-82622889    邮箱:rat@junweichengratings.com
版权所有:君维诚© 2006-2021  京ICP备18030512号-1
网站管理  设计制作:时代中广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