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债券市场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工业化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时期。铁路为交通运输业增加新线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货运需求。由于需要大量资本,许多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资。这些公司在信用质量上存在极大的差异,有的实力雄厚,有的则财务状况不佳,更有甚纯粹就是欺骗,为了兴建子虚乌有的铁路和工厂发债。当时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缺乏可靠的金融信息,也很少有评估债券信用风险的方法。
1890年,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InvestorsService)的始人约翰·穆迪开始编写美国公司财务信息手册,并逐步建立了衡量债券倒债风险的评估体系。他在1909年首次对美国铁路公司的债券进行评估,其评级手册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欢迎。1918年,穆迪的评级对象开始扩展到外国政府在美国发行的债券。
随着投资者对评级服务需求的增长,市场上出现了其他信用评级司。1923年,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Poor's)开始资信评级业务。进入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又经历了一次迅速增长时期,同投机活动也很猖獗。企业发展很快,但并非都很可靠,很多公司利用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不大现实的发展计划筹资。在30年代大萧条之前,信用评级的使用并不广泛。但在大萧条中,大量公司的破产导致债券倒债频繁,投资者因此损失巨大。
大萧条促发展
大萧条的教训使投资者认识到资信评估的重要性,信用评级作为助投资者作出适当投资决策的工具,其意义更为明显。监管机构也确认资信评级在为投资者提供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管理部门限定公共养老基金投资的债券种类,限制对高风险债券的投资,借助级作为投资的准则,限定这些投资只能用于购买评级机构列为“投资等级”的债券。
大萧条之后,信用评级成为债券投资和定价的标准模式。投资者利用评级作为他们选择债券投资时,所能承受的风险水平的依据。投资者根据债券的评级,确定他们对债券收益的要求,按照投资报酬与风险挂钩的原则,对高风险债券要求较高的收益回报。
然而,在1967年之前,金融市场对评级服务的需求不大,这主要是由当时美国的利率低而稳定以及债券二级市场相对较小的特点决定,证券组合管理无所作为。但是,到了60年代末,由于越南战争的升级,伴随着政府大量的社会福利开支,美国经济开始遭受高通货膨的侵袭,高利率时代随之而来。
高等级公司债券的利率从原来稳定的4-5%上升到70年代中期前所未有的10%水平,债券市场由此受到高通胀和更大的信用风险的双重打击。当7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严重衰退时,冲击也达到顶点。公司利润下降,制造商大量削减生产。深受经济循环周期影响的宾夕法尼亚州中央铁路公司因不堪承受沉重的财务压力,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当时美国金融史上最大的倒债事件。
“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破产案”标志着现代信用评级业的开始。该公司破产时,尚有16亿美元的债券和1.25亿美元的商业票据没有偿付。虽然市场已经开始认识到信用风险的与日俱增,但在“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破产案”发生之前,商业票据市场实际上被视为没有风险。虽然发行公司中明显地存在信用差别,评级机构几乎为所有的商业票据发行者都标识最高等级。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的破产使投资者意识到信用质量的问题,而发行公司也力争与他们认为“较差的”信用有所区别,市场对资信评估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美国债券发行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商业票据发展迅速,在场上取代了传统上由银行扮演的对企业的短期贷款者角色。至此,信用评级已成为不断发展和具有更大风险性的资本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资信评估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对于同一受评对象,投资者坚持要有至少2家评级机构的评估,他们不愿只依赖一家评级机构的判断,要求有第二种意见。投资者认为,有2家独立的专业评级分析公司共同对一家企业进行分析更为可靠。通过评估机构之间的竞争得出高质量分析报告的做法被市场广泛接受。
对于欧洲而言,其债券市场直到1981年才开始迅猛发展。虽然在1987年、1990年和1992年曾有若干下降,但从整体上看,20年来市场增长了10倍。
信息来源:中国信用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