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工商部门吊销了173家丧失信用企业的营业执照。在全国范围内,信用管理也在迅速升温,国家发改委近日表示,已对全国300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完成信用评级,以加强各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建设。一场新兴的“信用风暴”正在悄然兴起
浙江宁波的刘先生经营着一家运输公司,主要做集装箱货运的业务,公司经营状况不错。然而,就在上个月,工商部门的一道处罚令打破了这一切,刘先生的公司被勒令吊销营业执照,而“硬梆梆”的理由却让他无话可说,“由于虚假出资而被判丧失信用!”痛定思痛,陷入深深苦恼中的刘先生购买了很多信用管理的书籍,决心“恶补”上信用这一课……
而这只是近日被浙江工商部门曝光的丧失信用企业中的一例。因存在虚假出资、商业贿赂、商标侵权、经营非法商品等行为,浙江华通物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富天集团有限公司等173家丧失信用的企业日前在浙江被公开曝光;此外,这173家企业还被吊销营业执照,不得再从事经营活动,不能开展、参与投资活动。而在全国范围内,信用管理也在迅速升温,日前国家发改委就表示,已对全国300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完成信用评级,并且还将于近期在财政金融方面出台管理办法,加强各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建设。从地方到全国,一场新兴的“信用风暴”正在悄然兴起,信用管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正在成为未来衡量企业成败的“新航标”。
一个概念
追根溯源,谈到信用管理,就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即“什么是信用、信用的概念是什么?”。在《辞海》中对“信用”的解释是“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而西方国家从纯经济学对信用定义为是指因价值交换的滞后而产生的赊销活动,是以协议和契约保障的不同时间间隔下的经济交易行为。本文中所提到的“信用”,则特指企业由于从事财务活动而发生的信用行为,应包括资本信用、商业信用、管理信用等。
其中,资本信用指企业按公司章程的规定缴纳投资款、按期归还各种借款本息、分配股利等投融资活动中发生的信用行为;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杜绝商业欺诈、按时供货、按合同付款则是商业信用的范畴;最后,管理信用则包括企业向外提供真实合法的财务报告、严格产品服务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合同和协议、按期足额向国家缴纳各种税费等。
双刃影响
在市场化程度不断完善的中国经济体,“信用”的发展非常迅猛,经过学术界和媒体界的火爆炒作,“信用概念”已经成为时下最时髦的企业名片。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信用”也是一柄“双刃剑”,既能给企业带来融资、风险等方面的利好,亦能“走火入魔”,杀企业于无形无影。
如上所言,信用这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给企业带来利好多多。首先是有助融资,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实现企业间资本的“放大效应”,间接推动企业的融资运作;而由于商业信用的存在,则给予了企业一定的付款时间,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短期融资。其次还可以降低风险,例如,在同样程度的财务危机面前,比如50%的流动资金缺口,一家中关村的小软件“作坊”基本将就此覆灭;而如果处于这样的困境,Microsoft往往能够获得金融机构、客户等市场相关者,乃至政府、社会和公众的信用支持,很容易脱离险境、化险为夷。
当然,管理不当,信用“火山”终究也有爆发的一天!由于我国信用基础以及信用体系的不完善,首先是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剧增,由于信用缺失,为了降低风险,企业必须增加其交易环节,比如:聘用法律顾问、建立维权队伍、增加中介开支等,这些环节无疑会降低企业收益,从而造成成本的上升;其次,信用缺失还会遏制贷款消费,消费者会减少个人消费,这对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也会有负面影响;最后,信用缺失甚至还会对资本市场放出利空,因为信用是投资者最看重的基本条件和投资环境,所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支持对于资信差的企业而言,难于上青天。
三大措施
综上所述,有效合理地进行信用管理,已经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航标”,“信用管理”的概念呼之欲出。从本文的角度看,笔者有言:信用管理是企业在长远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调节内部可控资源的配置情况,协调各方企业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最终使企业的信用资源最大化的一系列有目的性的管理活动。而在当前“信用”逐步做强的中国,有效实施信用管理已经势在必行、不得不发!
沿着上面的思路,从我国目前的信用基础出发,企业应考虑三大措施保障“信用”:一是制度保障,即要建立财务信用登记制度和财务信用档案,对经常性客户和资源进行及时评估,从企业自身出发,严查慎控,堵死信用漏洞的向内扩散;二是经验借鉴,即要借鉴国外先进的“信管”经验,并早日建立财务信用评级制度,从信用的传播途经上下大力气;三是信用创新,即要求财务人员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开展有关信用的创新型财务规划,在资本结构和业务构成方面做文章,继续降低信用风险。只有这样,方能“信通万能”,在“信用航标”的指引下乘风破浪、护驾远航!
信息来源:中国财经报